多项研究认为,吃鱼有助于心血管健康,所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成年人每周吃鱼280~525克,平均每天摄入40~75克。那么,具体如何安排饮食,才能摄入足量的鱼类呢?
鱼、禽、蛋和瘦肉均属于动物性食物,蛋白质含量较高,氨基酸组成也适合人体需要,利用率高。不同的是,猪、牛、羊肉中脂肪含量较多,能量高,而且含有较多的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摄入过多会增加肥胖和心血管疾病风险,建议适量摄入。而鱼类脂肪含量相对较低,且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有些鱼类富含DHA和EPA,对预防血脂异常、降低心血管疾病有一定帮助。另外,鱼类还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A、D、E、B1、B2和烟酸,硒、锌和碘等矿物质含量也较高。禽肉类脂肪含量也相对较低。因此惠州食材配送服务中心建议优先选择鱼和禽肉类食用。
不过,惠州餐饮食材配送中心不建议用鱼类替代红肉作为日常膳食肉类的来源。原因是每种食物都有自身的营养优势,没有哪一种含有身体需要的全部营养物质,肉类也是一样。红肉中铁含量较高,且主要以血红素铁的形式存在,消化吸收率很高。另外,由于环境污染严重,过多食用鱼肉,尤其是海水鱼,也会导致污染物在体内蓄积影响健康。所以建议动物性食物也要多样化摄入,鱼类不能代替红肉,红肉亦不能代替鱼类。
很多人之所以吃鱼少,主要是觉得烹调比较复杂,不如禽畜肉方便。其实,只要方法得当,也能做出既简单又美味的鱼类佳肴。由于鱼肉中不饱和脂肪酸在高温下容易造成破坏,所以最为推荐的烹调方式是蒸和煮。煮的烹调方式会导致水溶性维生素溶解在水中,建议肉和汤一起吃。蒸的方式与水接触较少,能够减少可溶性营养素的损失,采用蒸熟后浇汁的烹调方式,既能减少营养素丢失,又可增加美味,可谓两全其美。除此之外,做成鱼丸、炒饭等,吃起来也很方便。推荐的食谱有水煮鱼、酸汤鱼、清蒸鲈鱼、鲫鱼豆腐汤、鱼丸汤、三文鱼炒饭等等,既美味又容易操作。
有些人不喜欢鱼腥味,可以提前做一些除腥处理。比如把鱼肚里面的黑膜去除干净,鱼鳃清洗干净。黄花鱼这种鱼类,鱼鳃周围的鱼鳞也要刮得干干净净。鲤鱼、草鱼含有一条腥筋,清洗的时候注意去除掉。在烹调的时候,加几滴柠檬汁,或者用葱姜、盐和料酒腌渍,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去除鱼腥味。